
火星大冲
2003-09-02 23:13
(AI艺术分:4.47517 AI画质分:4.7622)
8114
8月30日摄于高明合水镇,实用光圈2.8,曝光12分钟。
TOM哥仔 |
2012-11-05 09:23 |
TOM哥仔
图数:
6
精品图数:
0
评图数:
78
注册:
2012年11月
|
拍得好 |
sheying2006 |
2012-09-26 12:04 |
sheying2006
图数:
2
精品图数:
2
评图数:
10
注册:
2008年3月
|
求教:12分钟?如何避免轨迹?谢谢! |
dqk |
2010-11-15 14:04 |
dqk
图数:
0
精品图数:
0
评图数:
16
注册:
2008年9月
|
如何准确跟踪星星?请问。 |
lsg1984 |
2007-03-18 18:22 |
lsg1984
图数:
6
精品图数:
3
评图数:
2038
注册:
2006年10月
|
星云 (Nebula) 包含了除行星和彗星外的几乎所有延展型天体。星云 (Nebula) 英语词根的原意为“云”。我们有时将星系、各种星团及宇宙空间中各种类型的尘埃和气体都称为星云。 当我们提到宇宙空间时,我们往往会想到那里是一无所有的、黑暗寂静的真空。其实,这不完全对。恒星之间广阔无垠的空间也许是寂静的,但远不是真正的“真空”,而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物质。这些物质包括星际气体、尘埃和粒子流等,人们把它们叫做“星际物质”。 星际物质与天体的演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观测证实,星际气体主要由氢和氦两种元素构成,这跟恒星的成分是一样的。人们甚至猜想,恒星是由星际气体“凝结”而成的。星际尘埃是一些很小的固态物质,成分包括碳合物、氧化物等。 星际物质在宇宙空间的分布并不均匀。在引力作用下,某些地方的气体和尘埃可能相互吸引而密集起来,形成云雾状。人们形象地把它们叫做“星云”。按照形态,银河系中的星云可以分为弥漫星云、行星状星云等几种。 弥漫星云正如它的名称一样,没有明显的边界,常常呈不规则形状。它们的直径在几十光年左右,密度平均为每立方厘米10-100个原子(事实上这比实验室里得到的真空要低得多)。它们主要分布在银道面(HOTKEY)附近。比较著名的弥漫星云有猎户座大星云、马头星云等。 行星状星云的样子有点像吐的烟圈,中心是空的,而且往往有一颗很亮的恒星。恒星不断向外抛射物质,形成星云。可见,行星状星云是恒星晚年演化的结果。比较著名的有宝瓶座耳轮状星云和天琴座环状星云。 下面列几种星云 1.暗星云 明亮的弥漫星云之所以明亮,是因为有一颗或几颗亮星的照耀。如果气体尘埃星云附近没有亮星,则星云将是黑暗的,即为暗星云。 暗星云由于它既不发光,也没有光供它反射,但是将吸收和散射来自它后面的光线,因此可以在恒星密集的银河中以及明亮的弥漫星云的衬托下发现。 2.超新星遗迹 超新星遗迹也是一类与弥漫星云性质完全不同的星云,它们是超新星爆发后抛出的气体形成的。与行星状星云一样,这类星云的体积也在膨胀之中,最后也趋于消散。 最有名超新星遗迹是金牛星座中的蟹状星云。它是由一颗在1054年爆发的银河系内的超新星留下的遗迹。在这个星云※※已发现有一颗中子星,但因为中子星体积非常小,用光学望远镜不能看到。它是因为它有脉冲式的无线电波辐射而发现的,并在理论上确定为中子星。 3.弥漫星云 弥漫星云是星际介质集中在一颗或几颗亮星周围而造成的亮星云,这些亮星都是形成不久的年青恒星。弥漫星云呈现为不规则的形状,犹如天空中的云彩,但是它们一般都得使用望远镜才能观测到,很多只有用天体照相机作长时间曝光才能显示出它们的美貌。 4.行星状星云 行星状星云呈圆形、扁圆形或环形,有些与大行星很相像,因而得名。这类星云与弥漫星云在性质上完全不同,它们是如太阳差不多质量的恒星演化到晚期,核反应停止后,走向死亡时的产物。这类星云的体积在膨胀之中,最后趋于消散。在行星状星云的※※,都有一颗高温恒星,称为行星状星云的※※星。这是正在演化成白矮星的恒星。 星云 星云是由宇宙中的尘埃及气体所形成的,其主要成分是氢气。简单来说,可分为四类:发射星云、反射星云、暗黑星云及行星状星云。 发射星云 发射星云是受到附近炽热光量的恒星激发而发光的,这些恒星所发出的紫外线会电离星云内的氢气(Hii regions),令到它们发光。在天空中有很多为人熟悉的发射星云,如M42猎户座大星云,其目视星等为4等,肉眼可见。它距离我们1600光年,而直径为30光年。利用小口径望远镜已能轻易观测得到气状的情况以及位於其中心部分的四合星(利用大口径望远镜可看到六颗),这四合星是在猎户座大星云中心形成的。 反射星云 反射星云与呈红色的发射星云不同,反射星云是靠反射附近恒星的光线而发光的,呈蓝色。反射星云的光度较暗弱,较容易观测到的例子是围绕著金牛座M45七姊妹星团的反射星云,在透明度高及无月的晚上,利用望远镜便可看到整个星团是被淡蓝色的星云包裹著的。 暗黑星云 暗黑星云本身不会发光,亦没有恒星包含其中,而它能够被发现是由於它遮挡了背景的星云或恒星的光线,从而给我们看到的。著名的几个暗黑星云如南天的煤袋星云和北天猎户座里的马头星云(B33)。马头星云更被业余的天文同好视为目视深空天体观测之终极。本港观测过马头星云的天文同好不超过十人,原因是要看到它,非要借助大口径望远镜不可。 行星状星云 与先前提及的三类星云不同,行星状星云是恒星晚年时的产物。透过望远镜观测,大部分行星状星云呈像行星般的圆盘状,实则与行星没有任何关系。 当一颗低质量恒星步入晚年时便会膨胀成红巨星,而当膨胀至某一程度,便会再次向内塌缩,在这过程之中,部分物质会继续向外膨胀,形成气壳(即我们所说的行星状星云),而中心则会形成白矮星。普遍行星状星云的「生命」是十分短暂的,通常这些气壳会在数万年之内便会逐渐消失。不是所有行星状星云都是呈圆面的,有些行星状星云的形状十分独特,如位於狐狸座的M27哑铃星云及英仙座中M76小哑铃星云等。 本世纪初,云雾状天体也被称为星云。但现在我们知道,它们其实是离地球远比那些星云遥远的庞大恒星系。我们的银河系也是已知的上亿个恒星系中的一个。一个典型恒星系的跨度约为十万光年。 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除个别外,多数星云必须借助望远镜才能看到,在望远镜里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 星云有亮的有暗的,亮星云是反射近旁的星光或被激发发光;暗星云是吸收后面的星光,看起来是亮背景中的暗星云,但它们本质相同。 气体和尘埃组成的星云 猎户座大星云 星云的特点: 同恒星相比,星云具有质量大、体积大。密度小的特点。一个普通星云的质量至少相当于上千个太阳,半径大约为10光年。 星云常根据它们的位置或形状命名,猎户座大量云,就是位于猎户星座的亮星云。 天琴座大星云 星云和恒星的转化 星云的物质密度十分稀薄,主要成分是氢。根据理论推算,星云的密度超过一定的限度,就要在引力作用下收缩,体积变小,逐渐聚集成团。一般认为恒星就是是云在运动过程中,在引力作用下,收缩、聚集、演化而成的。恒星形成以后,又可以大量抛射物质到星际空间,成为星云的一部分原材料。所以,恒星与星云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星云 起初,星云(Nebula)的涵义很广,包含了除行星和彗星外的几乎所有延展型天体。星云(Nebula)英语词根的原意为“云”。天文学中,常常可见旧术语在现代被混淆地使用。我们有时将星系、各种星团及宇宙空间中各种类型的尘埃和气体都称为星云。但严格地说,星云应该是宇宙中的尘埃和气体,而不是一组恒星。 恒星系(Galaxy) 本世纪初,这样的云雾状天体也被称为星云。但现在我们知道,它们其实是离地球远比那些星云遥远的庞大恒星系。我们的银河系也是已知的上亿个恒星系中的一个。一个典型恒星系的跨度约为十万光年。 球状星团(Globular Clusters) 球状星团是一组吸引在一起的上千颗(有时多达上百万颗)恒星。它们的主体是年龄非常大的恒星。恒星系的银盘中不存在球状星团,它们分布在星系的晕轮中。在银河系中有好几百个球状星团。一个典型的球状星团的跨度不到一百光年。 开放星团(Open Clusters) 开放星团由上百颗年轻恒星松散地聚集在一起形成。它们通常互相吸引得并不十分紧密,并且在经过一段天文学上的很短时间后便各奔东西。它们也被称为“星系星团”,因为它们通常存在于星系的银盘中。一个典型的开放星团的跨度小于50光年。 气体星云(Emission Nebulae) 气体星云主要由高温气体组成。组成星云的物质受附近的恒星发出的紫外线影响而带有电荷,并在它们降压的过程中放出射线(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霓虹灯)。这类星云通常都是红色的,因为它们的主要成份氢在此情况下呈红色(其他物质呈不同的颜色,但氢的含量远高于其他物质)。气体星云通常会孕育新的恒星。 尘埃星云(Reflection Nebulae) 尘埃星云是由尘埃组成的星云,它仅仅靠反射附近恒星发出的光而能被看到。尘埃星云也常常成为恒星诞生的场所。它们看上去常呈蓝色,因为它们反射的蓝光较多。尘埃星云和气体星云一般都会呆在一起,有时它们一起被称作云雾状星云(Diffuse Nebulae)。 暗星云(Dark Nebulae) 暗星云也是由尘埃组成,由于恒星发出的光来自它们的背后,才使它们看上去显得很“黑暗”。暗星云的物理组成与尘埃星云基本相同,它们之间的唯一不同是光源、星云和地球的相对位置。暗星云也经常与尘埃星云和气体星云呆在一起。一个典型的云雾状星云的跨度在一百光年左右。 行星状星云(Planetary Nebulae) 行星状星云实际是一些即将消亡的恒星抛射出的气体外壳。我们的太阳在约50亿年后也可能会产生一个行星状星云。它与行星并无直接联系,之所以称之为行星状星云是因为它在小型的天文望远镜中看起来通常类似于一颗行星。一个典型的行星状星云的跨度小于一光年。 超新星遗迹(Supernova Remnants) 一颗恒星在其生命的最后阶段有时会突然发生爆炸,其亮度大大增加,景观壮丽无比。这就是超新星。一颗超新星的亮度可能会超过平时整个恒星系亮度的总和。当一切都过去之后,恒星的碎片被抛到了宇宙空间,形成了超新星遗迹。典型的超新星遗迹的跨度至少有一光年。 三叶星云 三叶星云 1747年法国天文学家勒让蒂尔首先发现了三叶星云,三叶星云比较明亮也比较大,为反射和发射混合型星云, 视星等为 8.5等,视大小为29′×27′。这个星云上有三条非常明显的黑道,它的形状就好像是三片发亮的树叶紧密而和谐地凑在一起,因此被称作三叶星云。由于星云上面那格外醒目的三条黑道,也有天文学家将它叫做三裂星云。 三叶星云位于人马座。要想找到三叶星云,我们要先熟悉一下人马座。人马座是一个十分壮观的星座,坐落在银河最宽最亮的区域,那里就是银河系的中心方向。每年夏天是最适于观测人马座的季节。6月底7月初时,太阳刚刚落山,人马座便从东方升起,整夜都可以看见它。人马座是黄道12星座之一,它的东边是摩羯座、西边是天蝎座。有人将人马座叫做射手座,那是不规范的叫法。人马座的主人公是希腊神话中上身是人、下身是马的马人凯洛恩。凯洛恩既擅长拉弓射箭又是全希腊最有学问的人,许多大英雄都拜他为师。 由于人马座的位置比较偏南,所以地球上北纬78°以北的地区根本看不到这个星座,北纬45°以南的地区才能够看到完整的人马座。※※绝大部分地区都能看到完整的人马座。那么,我们怎样才能顺利地找到人马座呢?人马座中有6颗亮星组成了一个与北斗七星非常相像的南斗六星。虽然南斗六星的亮度和大小都比北斗七星逊色,但也很惹人注意。找到了南斗六星也就是找到人马座了。 人马座的范围比较大,所包含的亮星比较多,2等星2颗,3等星8颗。人马座也是著名深空天体云集的地方,除了三叶星云之外,另外还有14个梅西叶天体,如著名的礁湖星云M8、马蹄星云M17等等,三叶星云在梅西叶星表中排行20,简称M20。那么,三叶星云在哪儿呢?它就在南斗六星斗柄尖上那颗较亮的人马座μ星的西南方大约4°远处。三叶星云距离我们5600光年之遥。 使用大型天文望远镜拍摄的三叶星云彩色照片,令每一个看过它的人,无不为它的美丽而惊叹不已。桃红色的三片叶子组成了一朵盛开的鲜花,旁边是一朵亮蓝色的小花,太漂亮了。当然,如果我们使用小型望远镜观察三叶星云的话,那就没有如此美艳夺目了。 在比较良好的天空条件下(如距离大城市几十千米的农村,肉眼极限星等 6.0~7. 0等),用7倍的双筒望远镜就能看到三叶星云。用口径6厘米、放大倍率20倍~40倍的望远镜勉强能够看到星云中的3个暗条。用口径 15厘米以上的望远镜很容易看到星云中的暗条。使用口径20厘米的望远镜,放大倍率120倍左右,配上视场较宽的目镜来观测三叶星云,星云能充满整个视场。放大倍率为190倍左右时,能够观测星云暗条的细节。 在三叶星云的中心有一个包含有炽热年轻恒星的疏散星团。这些恒星发出强烈的辐射轰击周围星云中的氢原子,使它们失去了电子,当电子与质子再次组合时,它便发射出奇特的光——其中之一就是在星云中所能见到的红色。 星云 (Nebula) 包含了除行星和彗星外的几乎所有延展型天体。星云 (Nebula) 英语词根的原意为“云”。我们有时将星系、各种星团及宇宙空间中各种类型的尘埃和气体都称为星云。 当我们提到宇宙空间时,我们往往会想到那里是一无所有的、黑暗寂静的真空。其实,这不完全对。恒星之间广阔无垠的空间也许是寂静的,但远不是真正的“真空”,而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物质。这些物质包括星际气体、尘埃和粒子流等,人们把它们叫做“星际物质”。 星际物质与天体的演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观测证实,星际气体主要由氢和氦两种元素构成,这跟恒星的成分是一样的。人们甚至猜想,恒星是由星际气体“凝结”而成的。星际尘埃是一些很小的固态物质,成分包括碳合物、氧化物等。 星际物质在宇宙空间的分布并不均匀。在引力作用下,某些地方的气体和尘埃可能相互吸引而密集起来,形成云雾状。人们形象地把它们叫做“星云”。按照形态,银河系中的星云可以分为弥漫星云、行星状星云等几种。 弥漫星云正如它的名称一样,没有明显的边界,常常呈不规则形状。它们的直径在几十光年左右,密度平均为每立方厘米10-100个原子(事实上这比实验室里得到的真空要低得多)。它们主要分布在银道面(HOTKEY)附近。比较著名的弥漫星云有猎户座大星云、马头星云等。 行星状星云的样子有点像吐的烟圈,中心是空的,而且往往有一颗很亮的恒星。恒星不断向外抛射物质,形成星云。可见,行星状星云是恒星晚年演化的结果。比较著名的有宝瓶座耳轮状星云和天琴座环状星云。 下面列几种星云 1.暗星云 明亮的弥漫星云之所以明亮,是因为有一颗或几颗亮星的照耀。如果气体尘埃星云附近没有亮星,则星云将是黑暗的,即为暗星云。 暗星云由于它既不发光,也没有光供它反射,但是将吸收和散射来自它后面的光线,因此可以在恒星密集的银河中以及明亮的弥漫星云的衬托下发现。 2.超新星遗迹 超新星遗迹也是一类与弥漫星云性质完全不同的星云,它们是超新星爆发后抛出的气体形成的。与行星状星云一样,这类星云的体积也在膨胀之中,最后也趋于消散。 最有名超新星遗迹是金牛星座中的蟹状星云。它是由一颗在1054年爆发的银河系内的超新星留下的遗迹。在这个星云※※已发现有一颗中子星,但因为中子星体积非常小,用光学望远镜不能看到。它是因为它有脉冲式的无线电波辐射而发现的,并在理论上确定为中子星。 3.弥漫星云 弥漫星云是星际介质集中在一颗或几颗亮星周围而造成的亮星云,这些亮星都是形成不久的年青恒星。弥漫星云呈现为不规则的形状,犹如天空中的云彩,但是它们一般都得使用望远镜才能观测到,很多只有用天体照相机作长时间曝光才能显示出它们的美貌。 4.行星状星云 行星状星云呈圆形、扁圆形或环形,有些与大行星很相像,因而得名。这类星云与弥漫星云在性质上完全不同,它们是如太阳差不多质量的恒星演化到晚期,核反应停止后,走向死亡时的产物。这类星云的体积在膨胀之中,最后趋于消散。在行星状星云的※※,都有一颗高温恒星,称为行星状星云的※※星。这是正在演化成白矮星的恒星。 星云 星云是由宇宙中的尘埃及气体所形成的,其主要成分是氢气。简单来说,可分为四类:发射星云、反射星云、暗黑星云及行星状星云。 发射星云 发射星云是受到附近炽热光量的恒星激发而发光的,这些恒星所发出的紫外线会电离星云内的氢气(Hii regions),令到它们发光。在天空中有很多为人熟悉的发射星云,如M42猎户座大星云,其目视星等为4等,肉眼可见。它距离我们1600光年,而直径为30光年。利用小口径望远镜已能轻易观测得到气状的情况以及位於其中心部分的四合星(利用大口径望远镜可看到六颗),这四合星是在猎户座大星云中心形成的。 反射星云 反射星云与呈红色的发射星云不同,反射星云是靠反射附近恒星的光线而发光的,呈蓝色。反射星云的光度较暗弱,较容易观测到的例子是围绕著金牛座M45七姊妹星团的反射星云,在透明度高及无月的晚上,利用望远镜便可看到整个星团是被淡蓝色的星云包裹著的。 暗黑星云 暗黑星云本身不会发光,亦没有恒星包含其中,而它能够被发现是由於它遮挡了背景的星云或恒星的光线,从而给我们看到的。著名的几个暗黑星云如南天的煤袋星云和北天猎户座里的马头星云(B33)。马头星云更被业余的天文同好视为目视深空天体观测之终极。本港观测过马头星云的天文同好不超过十人,原因是要看到它,非要借助大口径望远镜不可。 行星状星云 与先前提及的三类星云不同,行星状星云是恒星晚年时的产物。透过望远镜观测,大部分行星状星云呈像行星般的圆盘状,实则与行星没有任何关系。 当一颗低质量恒星步入晚年时便会膨胀成红巨星,而当膨胀至某一程度,便会再次向内塌缩,在这过程之中,部分物质会继续向外膨胀,形成气壳(即我们所说的行星状星云),而中心则会形成白矮星。普遍行星状星云的「生命」是十分短暂的,通常这些气壳会在数万年之内便会逐渐消失。不是所有行星状星云都是呈圆面的,有些行星状星云的形状十分独特,如位於狐狸座的M27哑铃星云及英仙座中M76小哑铃星云等。 本世纪初,云雾状天体也被称为星云。但现在我们知道,它们其实是离地球远比那些星云遥远的庞大恒星系。我们的银河系也是已知的上亿个恒星系中的一个。一个典型恒星系的跨度约为十万光年。 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除个别外,多数星云必须借助望远镜才能看到,在望远镜里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 星云有亮的有暗的,亮星云是反射近旁的星光或被激发发光;暗星云是吸收后面的星光,看起来是亮背景中的暗星云,但它们本质相同。 气体和尘埃组成的星云 猎户座大星云 星云的特点: 同恒星相比,星云具有质量大、体积大。密度小的特点。一个普通星云的质量至少相当于上千个太阳,半径大约为10光年。 星云常根据它们的位置或形状命名,猎户座大量云,就是位于猎户星座的亮星云。 天琴座大星云 星云和恒星的转化 星云的物质密度十分稀薄,主要成分是氢。根据理论推算,星云的密度超过一定的限度,就要在引力作用下收缩,体积变小,逐渐聚集成团。一般认为恒星就是是云在运动过程中,在引力作用下,收缩、聚集、演化而成的。恒星形成以后,又可以大量抛射物质到星际空间,成为星云的一部分原材料。所以,恒星与星云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蟹状星云 Crab form nebula 因为这个星云的形状有点像螃蟹被取名为蟹状星云(Crab Nebula)。这个星云是在1731年被英国的一位天文爱好者比维斯发现的。 根据中国※※记载,在现在蟹状星云的那个位置上,曾经有过超新星爆发,那就是1054年7月出现的、特亮的金牛座“天关客星”。它爆发过程中抛射出来的气体云,就应该是现在看到的蟹状星云。1921年,美国科学家把两批相隔12年的蟹状星云照片进行了仔细和反复的比较之后,确认星云的椭圆形外壳仍在高速膨胀,速度达到每秒1300千米。1942年,荷兰天文学家奥尔特以其令人信服的论证,确认蟹状星云就是1054年超新星爆发后形成的。 蟹状星云还是强红外源、紫外源、X射线源和 γ射线源。它的总辐射光度的量级比太阳强几万倍。1968年发现该星云中的射电脉冲星,它的脉冲周期是0.0331秒,为已知脉冲星中周期最短的一个。目前已公认,脉冲星是快速自旋的中子星,有极强的磁性,是超新星爆发时形成的坍缩致密星。蟹状星云脉冲星的质量约为一个太阳质量,其发光气体的质量也约达一个太阳质量,可见该星云爆发前是质量比太阳大若干倍的大天体。星云距离约6300光年,星云大小约12光年×7光年。 公元1054年7月4日(宋仁宗至和元年五月二十六日)《宋史·天文志》记载:“客星出天关东南可数寸,岁余稍末”;《宋会要》中记载:“嘉佑元年三月,司天监言:‘客星没,客去之兆也’。初,至和元年五月,晨出东方,守天关,昼见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凡见二十三日”。这是关于一颗超新星的记载,它的残骸,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蟹状星云。 1888年出版《星云星团新总表》列为NGC1952,《梅西耶星团星云表》中列第一,代号M1。蟹状星云的名称是英国天文爱好者罗斯命名的。M1是最著名的超新星残骸。这颗位于金牛座的超新星爆发当时估计其绝对星等达到了-6等,[注:绝对星等---假设天体在一个标准距离远处---32.6光年的亮度,太阳的绝对星等为4.8]相当于满月的亮度,它的实际光度比太阳高5亿倍,在白天也能看到,给当时的人们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不仅如此,它的遗迹星云至今的辐射也比太阳大,射电观测发现它的辐射强度和波长之间的关系不能用黑体辐射定律解释,要发射这样强的无线辐射,它的温度要在50万度以上,对一个扩散的星云来说,这是不可能的,前苏联天文学家什克洛夫斯基1953年提出,蟹状星云的辐射不是由于温度升高产生的,而是由“同步加速辐射”的机制造成的。这个解释已得到证实。蟹状星云※※脉冲星的发现,获得了1974年的“诺贝尔物理奖”,它是1982年前发现的周期最短的脉冲星,只有0.033秒,并且直到现在,能够在所有电磁波段上观察到脉冲现象的只有它和另一颗很难观测的脉冲星。这颗高速自旋的脉冲星证明了30年代对中子星的预言,肯定了一种恒星演化理论:超新星爆发时,气体外壳被抛射出去,形成超新星遗迹,就象蟹状星云,而恒星核心却迅速坍缩,由恒星质量决定它的归宿是颗白矮星或是中子星或是黑洞。中子星内部没有热核反应,但它的能量却又大的惊人,比太阳大几十万倍,这样大的能量消耗,靠的是自转速度的变慢,即动能的减少来补偿,才能符合能量守恒定律。第一个被观测到的自转周期变长的中子星,恰好是M1中的中子星。总之,人类对蟹状星云的研究占了当代天文学研究的很大比重,也的确得到了相当比重的研究成果。 马蹄星云 Horse's hoofs nebula 赤经 18 : 20.8(小时:分) 赤纬 -16 : 11(度:分) 距离 5.0(千光年) 视亮度 6.0(星等) 视大小 11.0(角分) 由Philippe Loys de Chéseaux在1745-46年发现。 Omega星云M17,也被称为天鹅星云,马蹄星云,或龙虾星云(南半球的称呼),是恒星形成区域,受到年轻恒星的高能辐射激发而发光。与许多其他的发射星云不同,这些恒星在光学图像中并不明显,而是隐藏在星云之中。星云中的恒星形成过程不是正在进行,就是刚刚停止。一个由35颗明亮,但被遮挡的恒星组成小星团深埋在星云物质中。 Omega星云的颜色是红色,有些类似粉红色。这种颜色来自于高温的氢气,它们被星云中刚形成的致热恒星激发而发出红光。 然而,其中最明亮的区域的确是白色的,并不像一些人认为的,是由过度曝光产生的。这种现象显然是高温气体的发射线与反射自这一区域中明亮恒星的光线相互混合的结果。星云中包含了大量地黑暗的遮光物质,形成了明显的暗斑。这些物质被隐藏的年轻恒星加热,发出明亮的红外光。 气体的总质量估计为太阳的800倍左右,足够形成一个明显的星团,比猎户座星云M42所含的气体更多。虽然明亮的星云看起来只有15光年大小,但总的气体云,包括低亮度的物质,似乎延伸到40光年以外。对距离的估计分布在相当大的范围之内,但现代的数据都介于5,000和6,000光年之间,比它的近邻,M16和鹰状星云,距离我们更近——很明显,这两个恒星形成区域实际上相当靠近,位于银河系的同一条旋臂内(人马臂或人马-船底臂),可能是同一块巨大的宇宙星际介质云的一部分。 与许多弥漫星云一样,这个天体的总亮度很难估计,不同的资料来源给出不同的结果。尽管较早的资料来源结出的估计都在7.0等左右,可能是因为这些都是在北半球观测的结果,现代星表列出它的视亮度更高一些:Don Machholz认为是6.6等,Sky Catalogue 2000.0则是5.0等,Uranometria 2000.0的深空观测指南给出的数据是6.0等(我们采用的是这个数据);不论如何,对于北半球纬度不高的地方来说,在良好的观测条件下,可以用肉眼看见这个天体。 M17是由De Chéseaux发现的,但当时并不广为人知,因此Charles Messier在1764年6月3日独立地重新发现了它,并且将其标记在星表中。 Omega星云或者天鹅星云M17与它的近邻——M16一样,很容易寻找。一种方式是利用白色巨星盾牌座Gamma来定位,它的亮度为4.70等,光谱型为A2 III;从牛郎星(天鹰座Alpha星)沿着天鹰座Delta和Lambda星就能找到这颗恒星;M16就在它西南方2度稍多一点的地方。另外,在双筒望远镜的帮助下,从恒星密集区M24向北方移动,经过其东北边缘的一对6等和7等恒星,向北移动1度,找到小疏散星团M18,M17就在它的北方1度的位置。 在极好的条件下,M17可以刚好用肉眼看到,它的表面视亮度为6.0等。 蜘蛛星云 NGC2070是大麦云中一个巨大的恒星诞生区。它蜘蛛的外形使它得此殊名——“蜘蛛星云”。这只蜘蛛横跨1000光年,坐落剑鱼座内,离我们165000光年远。如果它的距离只相当于猎户座星云(离我们最近的恒星育儿室)到我们的距离,那它将在天空中占据30度,相当60个满月的大小。蜘蛛星云的触手环绕着剑鱼座30星团,这个星团包含了已知最亮和质量最大的恒星。同时这只天上的蜘蛛也十分靠近一个超新星遗迹。 “蜘蛛星云” 大麦哲伦星云(LMC)距地球约16万光年,位于剑鱼座与山案座两个星座的交界处,跨越了两个星座。通过天文望远镜,我们能看到大麦哲伦星云完全被一个称为“蜘蛛星云”的气体云所占据。蜘蛛星云区域中像蜘蛛一样的形状是它名字形成的原因,尽管距地球16万光年远,但它看上去距地球1500光年的“猎户星云”一样明亮,这是因为它的面积是猎户星云的五十倍。如果蜘蛛星云距地球1500光年远,那么它将占据半个银河系。 富氧星云 富氧星云 大质量恒星短暂的一生中,一直很剧烈地燃烧核燃料,在核心极端高温和超高密度的环境里,透过融合的过程,把氢、氦等轻元素结合成碳、氧等较重的元素,而这种过程要到产生了铁才会停下来。接下来,超新星爆炸就是这种恒星无法逃避的悲壮结局。在爆炸的过程中,含有丰富重元素的恒星碎片被抛到太空,成为未来形成其它恒星、行星甚至人类的成分!在这张由钱卓拉观测站所拍摄的假色X射线影像里,就呈现了一个直径约有36光年,而且不停扩张的炽热爆炸遗骸。这个位于南天半人马座里的年轻超新星遗骸,正式的编号是G292.0+1.8,它是大约1600年前一颗大质量恒星爆炸后所遗留下来的。 影像中,明亮蓝色丝状云气的温度约有数百万度,它们含有极为丰富的氧、氖和镁。钱卓拉影像中心左下方的点状天体,可能是一颗脉冲星,也就是说,这个超新星爆炸事件除了抛出大量的元素外,塌陷的恒星核心也产生了一颗快速自转的中子星。天文学家知道脉冲星是在超新星爆发后形成的,但是爆发前的恒星是什么样子,它们之间的关联如何却还不能认明。现在科学家可以根据这个巨大的,包含有氧、氖、镁、硅和硫等大量元素的快膨胀的气体壳来研究了。天文学家相信富有氧的超新星爆炸由一颗巨大恒星坍缩引起,并最终形成一颗中子星(脉冲星)。在这个过程中,它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抛出上述元素。G292.0+1.8是银河系已知三颗富有氧的超新星遗迹之一,因为氧是生命所需要的重要元素,所以这些超新星受到天文学家的关注。 巫婆扫帚星云 巫婆扫帚星云 大约一万年前,也就是在人类开始有※※纪录之前的某一天,夜空中突然出现一道亮光,并在数星期之后逐渐暗去。如今,我们知道这一道亮光是一颗恒星爆炸的结果,而且爆炸之后还残留下五颜六色的扩散云气。当这些到处乱闯的气体撞击并激发周围的气体时,就会出现这些颜色。右面的照片就是这个被称为面纱星云的西端,它正式的名字是NGC 6960,但是人们常叫它“巫婆扫帚星云”。这个超新星爆炸的遗骸是位于天鹅座方向,1400光年的远处。巫婆扫帚星云横跨1.5度的天区,大约是月亮视角的三倍。照片※※那一颗称为天鹅座52的蓝色亮星,在无光害的地方就可以用肉眼观测到它,但是它与那次古老的超新星爆炸无关。 三裂星云 编号为M20的三裂星云(Trifid)位于我们的银河系中,距离地球约9000光年,只有用最好的望远镜(紫外线望远镜更好)才能看到它,它看上去非常美丽动人。这里展示的这幅照片是“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从照片上可以看到,该星云是一个被中心巨大恒星照亮的气尘团,它的质量超过我们太阳质量几倍。中心这颗恒星躲在尘雾后面看不见,但是它发出的强烈紫外线辐射使气体电离和尘埃加热,总之使被照亮的气尘团显得美丽动人。 三裂星云是个著名的恒星形成区,它内部的明亮云气和尘埃云带纠结成团。下面这张影像※※,三道巨大的尘埃暗带会聚在一起,让这个星云得到三裂星云的名称。 此外,影像左下方有山峰状的黝黑尘埃云,以及散布在星云各处的尘埃丝带,而影像※※的那颗大质量恒星就是三裂星云发出辉光的能源呢。三裂星云的年龄大约是30万年,在现知的发射星云中是最年轻者之一。三裂星云距离我们大约有5000光年远,影像所呈现的区域大约有20光年宽。下面这张经过数字影像处理的假色照片。 三裂星云(M20)位于众多星云聚集的人马座方向。它是一个位于银河系盘面上的一个恒星形成区域,其中包含了三中基本的天文星云。红色的辐射星云主要是由氢原子所辐射出的光所造成的﹔蓝色的反射星云是由星际尘埃反射星光所产生的,而黑暗的吸收星云则是密实的云气挡住光线所造成的。在右边明亮的辐射星云被位于前方的暗黑云带遮住了光线,使得个明亮的星云被分为三部份,因此这个星云被称为三裂星云。哈勃望远镜拍了很多这个区域的特写。在高分辨率的照片中,可以看清楚三裂星云中的细微结构,例如在星云的右上角中有几光年长的气柱与新诞生的恒星所产生的喷流。 三裂星云有超出言语所能形容的亮丽,同时,它也是一个无比喧扰的区域。三裂星云是个很上镜头的星云,它位于黄道星座之一的人马座(射手座)内,也常被称为M20。星云内的恒星诞生过程,不仅产生了五彩缤纷的色彩,也造成纷扰混乱的景象。星云红色的辉光,是来自被高能恒星辐射所激发的星际氢气。而散布在M20内的丝状黝黑尘埃带,是形成于巨星的低温大气中和来自超新星爆炸时所抛出的碎片。M20内蓝色的反射星云,是因为那部分星云反射恒星所辐射的星光所形成的。不过到底那几颗年轻亮星所提供的星光,到目前为止仍然有待观测和研究的确认。M20的大小有50光年,而来自M20的光,远在3000年前就离开这个星云,历经了三千光年的漫长旅程才传到地球。 鹰状星云 鹰状星云,也是一个十分著名的深空天体,由于它的形状好像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鹰而得此名。蟹状星云和鹰状星云这两个天体的名字听起来很相似,都叫星云,还都是动物状的,很容易让人以为它们是同一类天体。然而事实上,鹰状星云与蟹状星云却是两种性质并不一样的星云。 鹰状星云在梅西耶星表中排名16,因此简称为M16。鹰状星云位于巨蛇座。每年夏季都是观察巨蛇座的有利时机。但如何才能从丰富多彩的夏夜星空中找到展翅翱翔的雄鹰呢?朝银河方向看去,那儿有天空中最引人注目的几个星座:天鹰座、天琴座、天蝎座等。银河的东岸有包括牛郎星的天鹰座,西岸是含有织女星的天琴座。顺着银河再往西南方向看,可以找到样子像蝎子一样的天蝎座。天琴座的南边是武仙座,而巨蛇座就位于武仙座和天蝎座之间那片没有典型亮星的区域内。 巨蛇座又分为巨蛇头和巨蛇尾两部分,巨蛇尾靠近银河,巨蛇头远离银河,中间隔着蛇夫座。雄鹰就翱翔在巨蛇尾的东南部边缘。鹰状星云距离我们大约6000光年,它的视面积与满月差不多大小。视星等6.5等,使用小型天文望远镜就能欣赏到它那极具魅力的美妙景象。 哈勃空间望远镜洞察雄鹰的心脏 鹰状星云M16 实际上是一个疏散星团和一个弥漫气体星云的复合体,看上去像是宇宙中的一朵蘑菇,疏散星团是蘑菇的柄,气体星云是蘑菇的头。鹰状星云本身并不发光,它是被M16星团中的恒星照亮了才发光的。 M16星云中心部位有几个黑色的“大象鼻子”早就引起了天文学家的注意,他们猜想那里可能是恒星诞生的一个巨大孵化场。1995年4月 1日,哈勃空间望远镜拍摄到了M16那与众不同的中心部分的特写照片,让我们清楚地看出了那几个暗条是由稠密的分子云和尘埃组成的一个个高耸的柱状物,从它们的底部到顶部比1光年还长。如我们前面所说,这些柱状物的外形确实很像大象的鼻子,在其顶端,流动的气体像倾盆大雨似的浇下来。 M16中心区域的这几个柱状物是亮的电离氢区(HII)和暗黑的分子云之间的边界。天文学家期望这个边界区域能成为研究光子蒸发过程的一个理想的实验室。光子蒸发就是指来自年轻的高温恒星的紫外辐射侵蚀近邻星云的过程,这些高温恒星将会逐步电离它们周围的一切物质,最终导致星云的瓦解。 “大象鼻子”是从分子云区延伸到电离氢区(HII)的。它们遭受电离侵蚀的程度比它们周围的低密度的物质要小很多。但是,大象鼻子最终也将会被侵蚀掉。天文学家给出的理论模型与哈勃空间望远镜为我们展示的在大象鼻子表面发生的情况符合得很好。 恒星在雄鹰心脏诞生 因为大象鼻子的光子蒸发一直进行着,尘埃和稠密气体的凝聚就显现出来了。这些蒸发着的气体球状体,比我们太阳系稍微大一些。它们暂时地遮盖了后面的气体,在星云的表面形成了一个个黑暗的手指形状的区域,把它们称为气体球状体似乎是很恰当的。天文学家相信,至少在某些气体球状体当中包含了早期的恒星。哈勃空间望远镜为我们提供了一幅恒星正在形成的活生生的画面。 科学家们对鹰状星云中心区域进行细致的观察,发现那些正在蒸发的气体球状体并不完全都处于同一演化阶段。某些气体球状体赤裸裸地暴露出来,而另外一些则还拖曳着从后部被侵蚀着的尾巴,只显示出被侵蚀了的手指状的形迹。在大多数蒸发的气体球状体的表面处可以看到初生的恒星。这些新生恒星的质量比分子云第一代后裔的质量要小一些。 按照恒星形成的一般理论,在分子云中,当一团稠密的气体坍缩成原恒星时,周围的物质纷纷落到它的上面。原恒星就靠收集周围的这些物质成长,质量不断增加直至该恒星有足够的星风形成,这时下落的物质就被阻挡,恒星就不能进一步增长了。原恒星被尘埃遮盖着,只有在尘埃被融合以后,我们才有可能在可见光波段观测到它们。 在鹰状星云中,有些隐藏在蒸发的气体球状体里面的星体未能被发现,因为它们尚未完成其形成过程。如果已经形成了恒星,就会有星风、喷流或物质的向外流动。蒸发气体球状体是和分子云分离的,因此不可能再从分子云中获得质量,光子蒸发将使气体球状体迅速分裂瓦解。原恒星从周围获得物质不断成长,但也不会长得太大,就像珍珠长到一定的大小后就要从贝壳中分离出来的情况一样。 引发对褐矮星的思考 原来恒星的诞生并不表示鹰状星云中恒星形成的终结。正如前所指出的,哈勃空间望远镜拍摄的鹰状星云中心区域的图像,清楚地显示出健壮的年轻恒星是从星云中的蒸发气体球状体“孵化”出来的。表面上看,在许多蒸发气体球状体中的原恒星有足够大的质量,其引力将使原恒星收缩。收缩的结果是导致原恒星密度不断增加,温度不断升高。一旦满足核聚变条件后,其中心部分就要开始核聚变反应。 然而,研究表明,具有比太阳质量的8%还小的恒星是不能维持它们核心部分的核反应的。这种恒星没有热核反应提供能源,因此光度非常低,被称为“褐矮星”,很难被发现。天文学家通过对星系和星系团的研究,发现它们的总质量比理论预计的要少,这就是所谓的质量短缺问题。许多天文学家相信在宇宙中有很多观测不到的暗物质存在,导致宇宙中的质量短缺,而褐矮星就是宇宙中众多的暗物质中的一种。直到现在,天文学家仍然捉摸不透这类褐矮星在质量超越0.08太阳质量之前即停止增长的秘密。 M16这个巨大的恒星孵化场中会不会孵化出褐矮星?这个令人兴奋的可能性点燃了人们对于褐矮星的新兴趣。进一步观察鹰状星云和其它分子云的光子蒸发区域有可能揭开褐矮星这一长期困扰天文学家的难题。 红外观测的结果 除了光学波段的观测之外,哈勃空间望远镜的近红外照相机、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甚大望远镜(VLT)以及欧洲空间局的红外空间望远镜(ISO)等,都对鹰状星云进行了观测和拍摄。 在鹰状星云近红外波段的照片上,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三个大象鼻子与可见光波段的照片相比变得透明了。透过尘埃柱,可以看见里面正在形成的恒星非常少,比天文学家以前预料的要少得多。两个柱子的顶端有一些大质量的年轻的恒星,或者也许是由较小的恒星组成的星团。散布在柱子表面还有一些小质量的恒星,它们似乎是与柱子里面的蒸发气体球状体有关系。 中红外波段的照片上显示出来的鹰状星云又是另外一种景象。原来在可见光波段和近红外波段有很强辐射的恒星,在这里我们却基本上都看不到了。照片中蓝色的区域是温度大约在170K的冷尘埃在7.7微米的辐射,而红色区域则是这些冷尘埃在14微米的辐射。 对鹰状星云的红外观测又给天文学家提出了新的课题,比如大象鼻子里面的恒星为什么会比天文学家原先预料的要少许多?虽然人们对鹰状星云M16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还有许多奥秘远未揭开,天文学家将继续对它做进一步的探测和研究。 不规则星云 外形不规则,没有明显的核和悬臂,没有盘状对称结构或者看不出有旋转对称性的星系,用字母Irr表示。在全天最亮星系中,不规则星系只占5%。 按星系分类法,不规则星系分为Irr I型和Irr II型两类。 I型的是典型的不规则星系, 除具有上述的一般特征外,有的还有隐约可见不甚规则的棒状结构。它们是矮星系,质量为太阳的一亿倍道十亿倍,也有可高达100亿倍太阳质量的。 它们的体积小,长径的幅度为2~9千秒差距。星族成分和Sc型螺旋星系相似:O-B型星、电离氢区、气体和尘埃等年轻的星族I天体占很大比例。 II型的具有无定型的外貌,分辨不出恒星和星团等组成成分,而且往往有明显的尘埃带。 一部分II型不规则星系可能是正在爆发或爆发后的星系, 另一些则是受伴星系的引力扰动而扭曲了的星系,所以I型和II型不规则星系的起源可能完全不同。 虫星云 地球夜空中的明亮星团和星云,通常是以花或昆虫的名字来命名,NGC 6302也不例外地被称为虫星云。在这个行星状星云的中心,有一颗极端炽热的中心星,因为它的表面温度高达摄氏25万度,因此会发出非常强烈的紫外光。这张由哈勃太空望远镜所拍摄的精彩特写影像,主题就是这个濒临死亡恒星所产生的星云。不过,这颗中心星被一个环状的致密尘埃云给挡住了,影像里并看不到它。这团围绕在中心星周围的环状尘埃,横切过充满明亮游离气体的空腔,它位于这张影像的左上角,几乎是侧对着我们视线的方向。出乎意料的是,在这颗炽热恒星周围的尘埃云气里,天文学家竟然侦测到水冰与各种复杂的碳氢化合物。NGC6302离我们约有4000光年远,位于天蝎座内。 红蜘蛛星云 行星状星云能够织成多么繁复纠结的蛛网呢?下面这张红蜘蛛星云影像显示,一颗正常恒星抛出它外层气壳变成白矮星的过程中,所能形成的复杂云气结构。正式编号为NGC 6537的红蜘蛛星云,是个具有对称双瓣结构的行星状星云,星云中心有个非常炽热的白矮星,而且它可能是双星系统的一部份。 据量测的结果显示,起源自中心矮星的高速恒星风,风速竟然超过每秒1000公里!恒星风造成星云扩张、物质沿着星云的物质墙流动、及炽热的云气不停地冲撞尘埃云。也因此,位在撞击震波附近的原子被激发,发射出下面这张代表色照片的各种辐射。红蜘蛛星云位在黄道的人马座内,虽然它的距离缺乏精确的量测值,不过估据大约在4000光年左右。 仙女星系 andromeda galaxy 本星系群中的重要成员,又叫M31。 仙女座星系,位于仙女星座的一个巨型旋涡星系,视星等为3.5等,肉眼可见。是我们银河系的近邻。视星等为3.5等。肉眼可以见到它,状如暗弱的椭圆小光斑。很早以前天文学家就发现了它,梅西叶在1764年8月3日为它编号。 在《梅西耶星表》中的编号是M31,在《星云星团新总表》中的编辑是NGC224,习惯称为仙女座大星云。 仙女座星系的直径是50千秒差距(16万光年),为银河系直径的一倍,是本星系群中最大的一个星系,距离我们大约220万光年。仙女座星系和银河系有很多的相似,对二者的对比研究,能为了解银河系的运动、结构和演化提供重要的线索。 1786年,F.W.赫歇耳第一个将它列入能分解为恒星的星云。1924年,哈勃在照相底片上证认出仙女座星系旋臂上的造父变星,并根据周光关系算出距离,确认它是银河系之外的恒星系统。1944年,巴德又分辨出仙女座星系核心部分的天体,证认出其中的星团和恒星。 M31在天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1786年,赫歇耳第一个将它列入能分解为恒星的星云。1924年,哈勃在照相底片上证认出 M31旋臂上的造父变星,并根据周光关系算出距离,确认它是银河系之外的恒星系统。现代测定它的距离是 670千秒差距(220万光年)。直径是 50千秒差距(16万光年),为银河系的两倍,是本星系群中最大的一个。1944年,巴德又分辨出 M31核心部分的天体,证认出其中的星团和恒星,并指明星族的空间分布与银河系相。M31旋臂上是极端星族I,其中有O-B型星、亮超巨星、OB星协、电离氢区。在星系盘上观测到经典造父变星、新星、红巨星、行星状星云等盘族天体。中心区则有星族Ⅱ造父变星。晕星族成员的球状星团离星系主平面可达30千秒差距以外。近年来还发现,M31成员的重元素含量,从外围向中心逐渐增加。这种现象表明,恒星抛射物质致使星际物质重元素增多的过程,在星系中心区域比外围部分频繁得多。1914年皮斯探知M31有自转运动。1939年以来历经巴布科克等人的研究,测出从中心到边缘的自转速度曲线,并由此得知星系的质量。据目前估计,M31的质量不小于 3.1×1011个太阳质量,比银河系大一倍以上,是本星系群中质量最大的一个。M31的中心有一个类星核心,直径只有25光年,质量相当于107太阳,即一立方秒差距内聚集1500个恒星。类星核心的红外辐射很强,约等于银河系整个核心区的辐射。但那里的射电却只有银心射电的1/20。射电观测指出,中性氢多集中在半径为10千秒差距的宽环带中。氢的含量为总质量的1%,这个比值较之银河系的(1.4~7%)要小。由此可以认为,M31的气体大部分已形成恒星。M31和银河系相似,对二者进行对比研究,就能为了解银河系的运动、结构和演化提供重要的线索。 由于人类身处银河系,无法观测到银河系的全貌,但天文学家想象银河系也是一个类似于仙女座星系的螺旋星系。仙女座星系、银河系和其他30多个星系共同组成一个更大的星系集团--本星系群(Local Group Galaxy Cluster)。 我们银河系和仙女座星系正在相互靠近对方,在大约30亿年后两者可能会碰撞,在融合过程中将会暂时形成一个明亮、结构复杂的混血星系。一系列恒星将被抛散,星系中大部分游离的气体也将会被压缩产生新的恒星。大约再过几十亿年后,星系的旋臂将会消失,两个螺旋星系将会融合成一个巨大的椭圆星系。 不过,两星系的碰撞、融合只发生在遥不可及的未来,人类大可不必为此“忧天”。 M57 最近是否听说很多关于环状的行星状星云? 没错! 这是一张本银河系的行星状星云M57的壮丽景观,这是最有名的环状星云的其中之一。这张图像是由三张照片叠加而成,一张是纪录大约一光年宽的星云,另一张是精细却暗淡的外环,充满炽热的氢气,第三张是非常遥远的背景星系。其中一个背景星系IC 1296在左上角,很清楚可以看到棒状及漩涡状的结构,可以跟漂亮的M57互相辉映。很有趣的是虽然IC 1296 距离我们二十亿光年,相对来说M57只有两千光年,在遥远的漩涡状星系附近,弱的环状一样是很清楚。 除了环状的土星外,环状星云(m57)可能是天空中最着名的环状天体了。 这个外观单纯且优雅的行星状星云,可能是我们从地球看出去的视线恰好穿过筒状云气的投影结果,而这团云气是由一颗垂死的中心星所抛出来的。 哈伯传家宝计画的天文学家,使用太空望远镜所拍摄的数张影像制作出这张精彩的高解析照片,影像所选用的色泽是用来标示这团恒星寿衣的温度分布。蓝色代表靠近高温中心星区域的炽热气体,慢慢地转变为较外面也是较低温的绿色和黄色区域,以及最边缘也是最低温的红色气体。 除此之外,在星云的边缘附近,还可以看到许多黝黑的条状结构。 环状星云位在北天的天琴座(lyra)内,大小约为一光年,距离我们约有2000光年远。 阶梯状星云 由哈勃太空望远镜所拍摄的红矩形星云影像里,可以看见有趣的X形和阶梯状结构。 这个饱含尘埃的云气,原来被发现是个很强烈的红外线辐射源。现在天文学家认为它内部的冰质尘埃微粒和碳氢分子,形成于它中心一颗老化恒星所流出冷物质流之中。不过,它为何看起来像个超大型的X呢? 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它的中心星是双星系统的成员,而且它们外面环绕着一个浓密的环状尘埃云,使得原来应该是球状的向外物质流,被捏成顶端相接的圆椎状。因为我们的视线正好平视这团环状的尘埃,所以椎状物质流的边缘看起来就像一个X,而阶梯状结构显示向外物质流是时起时歇的。红矩形星云位于奇特的麒麟座内,距离我们约有2300光年远。预计在接下来的数千年内,星云内的冷中心星会演化成一个炽热的白矮星,而它发出的高游离性紫外辐射,也会让星云成为一个很璀璨的行星状星云。在红矩形星云所在的距离,这张哈勃望远镜影像所涵盖的范围大约是三分之一光年。 虫星云 地球夜空中的明亮星团和星云,通常是以花或昆虫的名字来命名,NGC 6302也不例外地被称为虫星云。在这个行星状星云的中心,有一颗极端炽热的中心星,因为它的表面温度高达摄氏25万度,因此会发出非常强烈的紫外光。这张由哈勃太空望远镜所拍摄的精彩特写影像,主题就是这个濒临死亡恒星所产生的星云。不过,这颗中心星被一个环状的致密尘埃云给挡住了,影像里并看不到它。这团围绕在中心星周围的环状尘埃,横切过充满明亮游离气体的空腔,它位于这张影像的左上角,几乎是侧对着我们视线的方向。出乎意料的是,在这颗炽热恒星周围的尘埃云气里,天文学家竟然侦测到水冰与各种复杂的碳氢化合物。NGC6302离我们约有4000光年远,位于天蝎座内。 三裂星云 编号为M20的三裂星云(Trifid)位于我们的银河系中,距离地球约9000光年,只有用最好的望远镜(紫外线望远镜更好)才能看到它,它看上去非常美丽动人。这里展示的这幅照片是“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从照片上可以看到,该星云是一个被中心巨大恒星照亮的气尘团,它的质量超过我们太阳质量几倍。中心这颗恒星躲在尘雾后面看不见,但是它发出的强烈紫外线辐射使气体电离和尘埃加热,总之使被照亮的气尘团显得美丽动人。 三裂星云是个著名的恒星形成区,它内部的明亮云气和尘埃云带纠结成团。下面这张影像※※,三道巨大的尘埃暗带会聚在一起,让这个星云得到三裂星云的名称。 此外,影像左下方有山峰状的黝黑尘埃云,以及散布在星云各处的尘埃丝带,而影像※※的那颗大质量恒星就是三裂星云发出辉光的能源呢。三裂星云的年龄大约是30万年,在现知的发射星云中是最年轻者之一。三裂星云距离我们大约有5000光年远,影像所呈现的区域大约有20光年宽。下面这张经过数字影像处理的假色照片。 三裂星云(M20)位于众多星云聚集的人马座方向。它是一个位于银河系盘面上的一个恒星形成区域,其中包含了三中基本的天文星云。红色的辐射星云主要是由氢原子所辐射出的光所造成的﹔蓝色的反射星云是由星际尘埃反射星光所产生的,而黑暗的吸收星云则是密实的云气挡住光线所造成的。在右边明亮的辐射星云被位于前方的暗黑云带遮住了光线,使得个明亮的星云被分为三部份,因此这个星云被称为三裂星云。哈勃望远镜拍了很多这个区域的特写。在高分辨率的照片中,可以看清楚三裂星云中的细微结构,例如在星云的右上角中有几光年长的气柱与新诞生的恒星所产生的喷流。 三裂星云有超出言语所能形容的亮丽,同时,它也是一个无比喧扰的区域。三裂星云是个很上镜头的星云,它位于黄道星座之一的人马座(射手座)内,也常被称为M20。星云内的恒星诞生过程,不仅产生了五彩缤纷的色彩,也造成纷扰混乱的景象。星云红色的辉光,是来自被高能恒星辐射所激发的星际氢气。而散布在M20内的丝状黝黑尘埃带,是形成于巨星的低温大气中和来自超新星爆炸时所抛出的碎片。M20内蓝色的反射星云,是因为那部分星云反射恒星所辐射的星光所形成的。不过到底那几颗年轻亮星所提供的星光,到目前为止仍然有待观测和研究的确认。M20的大小有50光年,而来自M20的光,远在3000年前就离开这个星云,历经了三千光年的漫长旅程才传到地球。 三裂星云 编号为M20的三裂星云(Trifid)位于我们的银河系中,距离地球约9000光年,只有用最好的望远镜(紫外线望远镜更好)才能看到它,它看上去非常美丽动人。这里展示的这幅照片是“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从照片上可以看到,该星云是一个被中心巨大恒星照亮的气尘团,它的质量超过我们太阳质量几倍。中心这颗恒星躲在尘雾后面看不见,但是它发出的强烈紫外线辐射使气体电离和尘埃加热,总之使被照亮的气尘团显得美丽动人。 三裂星云是个著名的恒星形成区,它内部的明亮云气和尘埃云带纠结成团。下面这张影像※※,三道巨大的尘埃暗带会聚在一起,让这个星云得到三裂星云的名称。 此外,影像左下方有山峰状的黝黑尘埃云,以及散布在星云各处的尘埃丝带,而影像※※的那颗大质量恒星就是三裂星云发出辉光的能源呢。三裂星云的年龄大约是30万年,在现知的发射星云中是最年轻者之一。三裂星云距离我们大约有5000光年远,影像所呈现的区域大约有20光年宽。下面这张经过数字影像处理的假色照片。 三裂星云(M20)位于众多星云聚集的人马座方向。它是一个位于银河系盘面上的一个恒星形成区域,其中包含了三中基本的天文星云。红色的辐射星云主要是由氢原子所辐射出的光所造成的﹔蓝色的反射星云是由星际尘埃反射星光所产生的,而黑暗的吸收星云则是密实的云气挡住光线所造成的。在右边明亮的辐射星云被位于前方的暗黑云带遮住了光线,使得个明亮的星云被分为三部份,因此这个星云被称为三裂星云。哈勃望远镜拍了很多这个区域的特写。在高分辨率的照片中,可以看清楚三裂星云中的细微结构,例如在星云的右上角中有几光年长的气柱与新诞生的恒星所产生的喷流。 三裂星云有超出言语所能形容的亮丽,同时,它也是一个无比喧扰的区域。三裂星云是个很上镜头的星云,它位于黄道星座之一的人马座(射手座)内,也常被称为M20。星云内的恒星诞生过程,不仅产生了五彩缤纷的色彩,也造成纷扰混乱的景象。星云红色的辉光,是来自被高能恒星辐射所激发的星际氢气。而散布在M20内的丝状黝黑尘埃带,是形成于巨星的低温大气中和来自超新星爆炸时所抛出的碎片。M20内蓝色的反射星云,是因为那部分星云反射恒星所辐射的星光所形成的。不过到底那几颗年轻亮星所提供的星光,到目前为止仍然有待观测和研究的确认。M20的大小有50光年,而来自M20的光,远在3000年前就离开这个星云,历经了三千光年的漫长旅程才传到地球。 三裂星云 编号为M20的三裂星云(Trifid)位于我们的银河系中,距离地球约9000光年,只有用最好的望远镜(紫外线望远镜更好)才能看到它,它看上去非常美丽动人。这里展示的这幅照片是“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从照片上可以看到,该星云是一个被中心巨大恒星照亮的气尘团,它的质量超过我们太阳质量几倍。中心这颗恒星躲在尘雾后面看不见,但是它发出的强烈紫外线辐射使气体电离和尘埃加热,总之使被照亮的气尘团显得美丽动人。 三裂星云是个著名的恒星形成区,它内部的明亮云气和尘埃云带纠结成团。下面这张影像※※,三道巨大的尘埃暗带会聚在一起,让这个星云得到三裂星云的名称。 此外,影像左下方有山峰状的黝黑尘埃云,以及散布在星云各处的尘埃丝带,而影像※※的那颗大质量恒星就是三裂星云发出辉光的能源呢。三裂星云的年龄大约是30万年,在现知的发射星云中是最年轻者之一。三裂星云距离我们大约有5000光年远,影像所呈现的区域大约有20光年宽。下面这张经过数字影像处理的假色照片。 三裂星云(M20)位于众多星云聚集的人马座方向。它是一个位于银河系盘面上的一个恒星形成区域,其中包含了三中基本的天文星云。红色的辐射星云主要是由氢原子所辐射出的光所造成的﹔蓝色的反射星云是由星际尘埃反射星光所产生的,而黑暗的吸收星云则是密实的云气挡住光线所造成的。在右边明亮的辐射星云被位于前方的暗黑云带遮住了光线,使得个明亮的星云被分为三部份,因此这个星云被称为三裂星云。哈勃望远镜拍了很多这个区域的特写。在高分辨率的照片中,可以看清楚三裂星云中的细微结构,例如在星云的右上角中有几光年长的气柱与新诞生的恒星所产生的喷流。 三裂星云有超出言语所能形容的亮丽,同时,它也是一个无比喧扰的区域。三裂星云是个很上镜头的星云,它位于黄道星座之一的人马座(射手座)内,也常被称为M20。星云内的恒星诞生过程,不仅产生了五彩缤纷的色彩,也造成纷扰混乱的景象。星云红色的辉光,是来自被高能恒星辐射所激发的星际氢气。而散布在M20内的丝状黝黑尘埃带,是形成于巨星的低温大气中和来自超新星爆炸时所抛出的碎片。M20内蓝色的反射星云,是因为那部分星云反射恒星所辐射的星光所形成的。不过到底那几颗年轻亮星所提供的星光,到目前为止仍然有待观测和研究的确认。M20的大小有50光年,而来自M20的光,远在3000年前就离开这个星云,历经了三千光年的漫长旅程才传到地球。 煤袋星云 既不反射所嵌含的恒星的光、自身也不发光的气体云叫做暗星云.这类天体的存在,可以通过它们对背后亮天体的部分遮掩来发现.猎户座天区里的马头星云便是一个著名的例子.形似马头的这团黑乎乎的气体不只是遮掩了背后的发射星云,通过比较照片上下两段的恒星数目可以看出,马头星云仅仅是一块更为庞大的暗星云的影角,在照片的下段该星云遮掩了更多的遥远恒星. 暗星云与亮星云共存于同一天区的例子还能从蛇夫座天区附近的照片得到.暗星云物质成条地从照片的※※延伸出来,在※※部分,气体部分地遮掩了它们背后的恒星.这一星云中发亮的部分是一个巨大的反射星云. 另外,在宇宙空间中还有许多别的暗星云,表面看来它们空无一物,而实际上却是一块块巨大的气体和尘埃团,只是附近没有亮星照射它们罢了.南半球的“煤袋”暗星云便是一个突出的例子.人马座中的星“云”照片.不仅告诉人们我们的太阳并不是独一无二的,而且还揭示出在地球和这些难以数计的恒星之间夹杂着遮掩视线的暗星云.你如果离开令人窒息发闷而喧嚣不堪的闹市到幽静的天文台去凝视浩渺的银河,就会认清这些绵绵的星云的真实规模.“巨大的裂缝”几乎纵贯整个银河,好像要把银河劈成两半.其实,这并不是恒星群中真正有什么裂缝,而是由中间的气体和尘埃的遮掩作用所造成的一种假象. 暗星云的体积和距离的测定倒是一个新问题,因为迄今为止所讨论过的测定距离的方法都要依赖天体本身发射的光.暗星云却是不发光的.不过,我们可以借助于恒星来得到有关暗星云距离乃至大小的某些概念. 通过对比暗星云里和看来未被遮掩的临近夭区中各种视星等的恒星数目,就可以估计出暗星云的距离.一般说来,恒星的数目随其亮度的减低而增加.在我们和暗星云之间的恒星的数目,增长率应该同非遮掩区的星数增长率一样.如果能用统计方法估计出有关的恒星的平均绝对星等,那么我们就能求得暗星云的距离.根据暗星云的已知距离和角直径,使用三角学我们即可进而算出它的线直径. 根据这种研究的估计,煤袋暗星云距离我们为400光年, 其直径在40光年左右.由于用肉眼就很容易看到它,故推测一下若在“煤袋”内隐含有一个O型和B型星的星团时的景象,将是非常有意思的.暗星云和亮星云似乎都是以同样的物质组成的.透过暗星云的星光由于散射作用而被红化,红化的程度表明尘埃颗粒的大小似乎与反射星云里的尘埃颗粒大致相同. 蝴蝶星云 蝴蝶星云 Butterfly nebula 借助哈勃太空望远镜这个超级眼镜,我们能够欣赏这个壮丽景观,一个新星遗迹留下的行星状星云酷似一只展翅的“蝴蝶”,是由于灼热的气体向两端扩散形成的。 事实上,当恒星死的时候,将展现它最美的一面。 像太阳这类低质量的恒星,在演化成白矮星前会抛出它们外层的气体。 这膨胀的气体通常会形成无比壮观而美丽的行星状星云,然后在数千年里渐渐地暗下去。 这是蝴蝶星云(M2-9)的假色图像,它有着一对像翅膀的结构并且惊人地对称。 在它的中心有一个气体盘面,盘面的※※有两颗互绕运行的恒星,它们之间的距离是冥王星轨道的10倍。 即将死亡的恒星从气体盘面抛出气体,形成这样的双极外观。目前对形成这种行星状星云的物理机制还不是很清楚。它距离我们约2,100光年远。位于人马座。 煤袋星云 既不反射所嵌含的恒星的光、自身也不发光的气体云叫做暗星云.这类天体的存在,可以通过它们对背后亮天体的部分遮掩来发现.猎户座天区里的马头星云便是一个著名的例子.形似马头的这团黑乎乎的气体不只是遮掩了背后的发射星云,通过比较照片上下两段的恒星数目可以看出,马头星云仅仅是一块更为庞大的暗星云的影角,在照片的下段该星云遮掩了更多的遥远恒星. 暗星云与亮星云共存于同一天区的例子还能从蛇夫座天区附近的照片得到.暗星云物质成条地从照片的※※延伸出来,在※※部分,气体部分地遮掩了它们背后的恒星.这一星云中发亮的部分是一个巨大的反射星云. 另外,在宇宙空间中还有许多别的暗星云,表面看来它们空无一物,而实际上却是一块块巨大的气体和尘埃团,只是附近没有亮星照射它们罢了.南半球的“煤袋”暗星云便是一个突出的例子.人马座中的星“云”照片.不仅告诉人们我们的太阳并不是独一无二的,而且还揭示出在地球和这些难以数计的恒星之间夹杂着遮掩视线的暗星云.你如果离开令人窒息发闷而喧嚣不堪的闹市到幽静的天文台去凝视浩渺的银河,就会认清这些绵绵的星云的真实规模.“巨大的裂缝”几乎纵贯整个银河,好像要把银河劈成两半.其实,这并不是恒星群中真正有什么裂缝,而是由中间的气体和尘埃的遮掩作用所造成的一种假象. 暗星云的体积和距离的测定倒是一个新问题,因为迄今为止所讨论过的测定距离的方法都要依赖天体本身发射的光.暗星云却是不发光的.不过,我们可以借助于恒星来得到有关暗星云距离乃至大小的某些概念. 通过对比暗星云里和看来未被遮掩的临近夭区中各种视星等的恒星数目,就可以估计出暗星云的距离.一般说来,恒星的数目随其亮度的减低而增加.在我们和暗星云之间的恒星的数目,增长率应该同非遮掩区的星数增长率一样.如果能用统计方法估计出有关的恒星的平均绝对星等,那么我们就能求得暗星云的距离.根据暗星云的已知距离和角直径,使用三角学我们即可进而算出它的线直径. 根据这种研究的估计,煤袋暗星云距离我们为400光年, 其直径在40光年左右.由于用肉眼就很容易看到它,故推测一下若在“煤袋”内隐含有一个O型和B型星的星团时的景象,将是非常有意思的.暗星云和亮星云似乎都是以同样的物质组成的.透过暗星云的星光由于散射作用而被红化,红化的程度表明尘埃颗粒的大小似乎与反射星云里的尘埃颗粒大致相同. 煤袋星云 既不反射所嵌含的恒星的光、自身也不发光的气体云叫做暗星云.这类天体的存在,可以通过它们对背后亮天体的部分遮掩来发现.猎户座天区里的马头星云便是一个著名的例子.形似马头的这团黑乎乎的气体不只是遮掩了背后的发射星云,通过比较照片上下两段的恒星数目可以看出,马头星云仅仅是一块更为庞大的暗星云的影角,在照片的下段该星云遮掩了更多的遥远恒星. 暗星云与亮星云共存于同一天区的例子还能从蛇夫座天区附近的照片得到.暗星云物质成条地从照片的※※延伸出来,在※※部分,气体部分地遮掩了它们背后的恒星.这一星云中发亮的部分是一个巨大的反射星云. 另外,在宇宙空间中还有许多别的暗星云,表面看来它们空无一物,而实际上却是一块块巨大的气体和尘埃团,只是附近没有亮星照射它们罢了.南半球的“煤袋”暗星云便是一个突出的例子.人马座中的星“云”照片.不仅告诉人们我们的太阳并不是独一无二的,而且还揭示出在地球和这些难以数计的恒星之间夹杂着遮掩视线的暗星云.你如果离开令人窒息发闷而喧嚣不堪的闹市到幽静的天文台去凝视浩渺的银河,就会认清这些绵绵的星云的真实规模.“巨大的裂缝”几乎纵贯整个银河,好像要把银河劈成两半.其实,这并不是恒星群中真正有什么裂缝,而是由中间的气体和尘埃的遮掩作用所造成的一种假象. 暗星云的体积和距离的测定倒是一个新问题,因为迄今为止所讨论过的测定距离的方法都要依赖天体本身发射的光.暗星云却是不发光的.不过,我们可以借助于恒星来得到有关暗星云距离乃至大小的某些概念. 通过对比暗星云里和看来未被遮掩的临近夭区中各种视星等的恒星数目,就可以估计出暗星云的距离.一般说来,恒星的数目随其亮度的减低而增加.在我们和暗星云之间的恒星的数目,增长率应该同非遮掩区的星数增长率一样.如果能用统计方法估计出有关的恒星的平均绝对星等,那么我们就能求得暗星云的距离.根据暗星云的已知距离和角直径,使用三角学我们即可进而算出它的线直径. 根据这种研究的估计,煤袋暗星云距离我们为400光年, 其直径在40光年左右.由于用肉眼就很容易看到它,故推测一下若在“煤袋”内隐含有一个O型和B型星的星团时的景象,将是非常有意思的.暗星云和亮星云似乎都是以同样的物质组成的.透过暗星云的星光由于散射作用而被红化,红化的程度表明尘埃颗粒的大小似乎与反射星云里的尘埃颗粒大致相同. 泻湖星云 泻湖星云的中心区域正忙于诞生新的恒星。在照片的左下角可以看到最少有二条长约半光年的漏斗状云气,他们是由强劲的恒星风与强烈的星光所造成的。另外,也可以看到Hershel 36这颗星所发出极为强烈的光线照亮了这个区域。大量的星际尘埃阻挡这一颗年轻热星的光,并让它颜色变得偏红。当能量从这些年轻的热星注入冰冷的星际尘埃与气体时,冷热的相交接触产生巨大的温度差并造成剪风,切割出漏斗状云气。这一张横跨约5光年的照片,是由哈勃太空望远镜在1995年所拍的。泻湖星云,又称为 M8,位于人马座方向约5000光年远处。 暗星云 暗星云 恒星之间具有广阔的空间。恒星际空间不是一无所有的真空,而是充满了形形色色的物质。这些物质包括星际气体、尘埃、粒子流、宇宙线和星际磁场等,统称为恒星际物质。这些星际物质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有的地方气体和尘埃比较密集,形成各种各样的云雾状天体。这些云雾状的天体就叫星云。“星云”这个名词仅有200多年的※※。起初把观测到的弥散的云雾状天体统称星云。后来天文望远镜分辨率的提高,把这些星云又分成星团、星系和星云三种类型。银河系中的气体尘埃密集的云雾天体,称为星云;银河系以外,类似银河系的天体系统,叫星系。银河系中的星云物质,就形态来说,可以分为弥漫星云、行星状星云和超新星剩余物质云;就发光性质来说,可分为发射星云、反射星云和暗星云。 暗星云是银河系中不发光的弥漫物质所形成的云雾状天体。和亮星云一样,他们的大小和形状是多种多样的。小的只有太阳质量的百分之几到千分之几,是出现在一些亮星云背景上的球状体;大的有几十到几百个太阳的质量,有的甚至更大。它们内部的物质密度也相差悬殊。 赫歇尔父子于1784年首次注意到亮的银河中有一些黑斑和暗条。开始他们以为这是银河中某些没有恒星的洞或者缝。后来的照相研究表明,这种现象是由于一些位于恒星前面的不发光的弥漫物质造成的。 这种暗区在银河系中很多,最明显的是天鹅座的暗区,银河被分割成为向南延伸的两个分支。再如猎户座著名的马头星云和蛇夫座S状暗星云,也是不透明的暗星云。在星云较薄弱的部分仍可看到一些光度被减弱了的恒星,看起来这些区域的恒星密度显得很稀疏。暗星云和亮星云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只是暗星云所含的尘埃比较大,有很多亮星云实际上是一个更大的暗星云的一部分。球状体是一种小型且密度较大的球状暗星云,也叫做巴纳德天体,只能用大型望远镜才能观测到。有人认为球状体是一些正处在引力收缩阶段的原恒星。 蛇夫座S状暗星云 恒星都跑到那儿去了?以前认为它是天空中的一个洞,现在的天文学家知道它是个暗分子云。在这片分子云中,高密度的尘埃和分子气体几乎完全吸收了背景恒星所发出的可见光。 分子云的内部可能是宇宙中最寒冷且最孤独的地方。这片暗星云,是位在蛇夫座的B68,它是最著名的暗星云之一。星云的中心附近完全看不见恒星,说明B68离我们不远,它约距离我们500光年,大小约一光年。 现在还不是很清楚像B68这种星云是如何形成的,但我们知道它们是新恒星的可能诞生区 。 马头星云 猎户座的马头星云是夜空中最好辨认的星云之一,它是一个大型暗分子云的一部份。这个有着不寻常形状的天体,是在18世纪末,从一张照片底板上发现的。 星云红色的辉光,主要是星云后方被恒星所照射的氢气。 暗色的马头主要来自浓密的 尘埃遮掩了它后方的光,不过马颈底部左方的阴影,是马颈所造成的阴影。 贯穿星云的强大磁场,正迫使大量的气体飞离星云。 马头星云底部里的亮点,是正在新生阶段的年轻恒星。 光约需要经过1500年,才会从马头星云传到我们这里。 北美洲星云 这个发射星云的名称叫北美洲星云,因为它和北美洲大陆的外观很像。北美洲星云右方这个较暗的星云,编号是NGC 7000,或称为鹈鹕星云。这两个发射星云距离我们大约1500光年,两者之间由一个暗星云隔开,它们总共延伸了将近50光年的范围。这两个位于天鹅座的星云,在远离都市光害的地区,用双筒望远镜就能够观赏,当你找到亮星天津四后,再往它的东北方看,就不难找到这两个美丽的星云。发射星云会发光,通常是因为星光激发和游离星云内的氢气,不过到目前为止,天文学家还不知道到底是那几颗恒星,激发这两个星云发出红色的辉光。 臭鸡蛋星云 图像中快速扩张的云气,为臭蛋星云中心的恒星敲响了丧钟。这颗原来很正常的恒星,现在已经用尽了核心的核燃料,核心塌缩成一颗白矮星。在这个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部分能量,造成了恒星气壳的膨胀,产生了非常上镜头的行星状星云。扩张的云气,以每小时百万公里的高速冲撞周围的星际气体,形成了超音速的震波波前,造成氢气的游离并激发氮气发出蓝色的辉光。理论早就预测会有这种震波波前的存在,不过下面这张照片,是第一张这么清楚显现这种现象的影像。不过在影像中,厚重云气和尘埃遮住了※※垂死的主星,所以现在我们还看不到这颗白矮星。臭蛋星云又名为葫芦星云或OH231.8+4.2,在未来的1000年中,它很可能会发展成对称的双瓣形行星状星云。臭蛋星云,位于南天的船尾座内,距离地球有5000光年远,大小约有1.4光年。 暗星云 暗星云 恒星之间具有广阔的空间。恒星际空间不是一无所有的真空,而是充满了形形色色的物质。这些物质包括星际气体、尘埃、粒子流、宇宙线和星际磁场等,统称为恒星际物质。这些星际物质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有的地方气体和尘埃比较密集,形成各种各样的云雾状天体。这些云雾状的天体就叫星云。“星云”这个名词仅有200多年的※※。起初把观测到的弥散的云雾状天体统称星云。后来天文望远镜分辨率的提高,把这些星云又分成星团、星系和星云三种类型。银河系中的气体尘埃密集的云雾天体,称为星云;银河系以外,类似银河系的天体系统,叫星系。银河系中的星云物质,就形态来说,可以分为弥漫星云、行星状星云和超新星剩余物质云;就发光性质来说,可分为发射星云、反射星云和暗星云。 暗星云是银河系中不发光的弥漫物质所形成的云雾状天体。和亮星云一样,他们的大小和形状是多种多样的。小的只有太阳质量的百分之几到千分之几,是出现在一些亮星云背景上的球状体;大的有几十到几百个太阳的质量,有的甚至更大。它们内部的物质密度也相差悬殊。 赫歇尔父子于1784年首次注意到亮的银河中有一些黑斑和暗条。开始他们以为这是银河中某些没有恒星的洞或者缝。后来的照相研究表明,这种现象是由于一些位于恒星前面的不发光的弥漫物质造成的。 这种暗区在银河系中很多,最明显的是天鹅座的暗区,银河被分割成为向南延伸的两个分支。再如猎户座著名的马头星云和蛇夫座S状暗星云,也是不透明的暗星云。在星云较薄弱的部分仍可看到一些光度被减弱了的恒星,看起来这些区域的恒星密度显得很稀疏。暗星云和亮星云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只是暗星云所含的尘埃比较大,有很多亮星云实际上是一个更大的暗星云的一部分。球状体是一种小型且密度较大的球状暗星云,也叫做巴纳德天体,只能用大型望远镜才能观测到。有人认为球状体是一些正处在引力收缩阶段的原恒星。 蛇夫座S状暗星云 恒星都跑到那儿去了?以前认为它是天空中的一个洞,现在的天文学家知道它是个暗分子云。在这片分子云中,高密度的尘埃和分子气体几乎完全吸收了背景恒星所发出的可见光。 分子云的内部可能是宇宙中最寒冷且最孤独的地方。这片暗星云,是位在蛇夫座的B68,它是最著名的暗星云之一。星云的中心附近完全看不见恒星,说明B68离我们不远,它约距离我们500光年,大小约一光年。 现在还不是很清楚像B68这种星云是如何形成的,但我们知道它们是新恒星的可能诞生区 。 马头星云 猎户座的马头星云是夜空中最好辨认的星云之一,它是一个大型暗分子云的一部份。这个有着不寻常形状的天体,是在18世纪末,从一张照片底板上发现的。 星云红色的辉光,主要是星云后方被恒星所照射的氢气。 暗色的马头主要来自浓密的 尘埃遮掩了它后方的光,不过马颈底部左方的阴影,是马颈所造成的阴影。 贯穿星云的强大磁场,正迫使大量的气体飞离星云。 马头星云底部里的亮点,是正在新生阶段的年轻恒星。 光约需要经过1500年,才会从马头星云传到我们这里。 北美洲星云 这个发射星云的名称叫北美洲星云,因为它和北美洲大陆的外观很像。北美洲星云右方这个较暗的星云,编号是NGC 7000,或称为鹈鹕星云。这两个发射星云距离我们大约1500光年,两者之间由一个暗星云隔开,它们总共延伸了将近50光年的范围。这两个位于天鹅座的星云,在远离都市光害的地区,用双筒望远镜就能够观赏,当你找到亮星天津四后,再往它的东北方看,就不难找到这两个美丽的星云。发射星云会发光,通常是因为星光激发和游离星云内的氢气,不过到目前为止,天文学家还不知道到底是那几颗恒星,激发这两个星云发出红色的辉光。 爱斯基摩星云 爱斯基摩星云 又名为NGC 2392,它是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在1787年发现的,由于从地面看去,它像是一颗载着爱斯基摩毛皮兜帽的人头,所以得到了这种昵称。在2000年时,哈勃太空望远镜为它拍摄了一张照片,发现这个星云具有非常复杂的云气结构,直至现在,这些结构的成因仍然不完全清楚。不论如何,爱斯基摩星云是个如假包换的行星状星云,而影像中的云气是由一颗很像太阳的恒星 在一万年前抛出来的外层气壳。影像中清楚可见的星云内层丝状结构,是强烈恒星风所抛出的中心星物质,而外层碟状区,有许多长度有一光年长的奇特橘色指状物。 由于定位的陀螺仪严重损坏,哈勃望远镜于99年11月终止了工作,去年12月,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升空对其进行了维修,为了检测维修后的性能,天文学家将它指向了两个有趣的目标:“爱斯基摩星云”与星系群“Abell2218”。图左中所示的爱斯基摩星云是哈勃望远镜于1月10日拍摄的。星系群“Abell2218”如图 照片中的一个不同寻常的红色天体使天文学家颇感兴趣,他们认为,这种独特的颜色表明,该天体要么是银河系中一颗温度很底的矮星,要么是哈勃所观测到的最遥远的天体。星系群的巨大质量起到了“引力透镜”的作用,使它的光芒能被哈勃收到。 美国太空总署的哈勃太空望远镜经过修理後,最近拍摄到美丽的「爱斯基摩」星云,清楚显示从星云※※的星球喷射出来的彗星,构成一幅美丽的太空奇景。 这个「爱斯基摩」星云(Eskimo Nebula)离开地球约五千光年,在双子星座(Gemini constellation)内,它的形状像爱斯基摩人的有头套之毛皮外衣(parka),因此科学家叫这个NGC2392行星星云(planetary nebula)为「爱斯基摩」星云。 图中所见,是科学家使用哈勃太空望远镜(Hubble Space Telescope)拍摄到照片,显示星云的※※是一颗垂死的星球,科学家相信,这星球在一万年前开始向四周喷射出物质,形成星云(nebula)。 在※※星球的赤道附近,是一环浓厚的物质,而在星球的上下四方是以每小时七万二千哩运行的星球风 (stellar winds), 将星球四周的物质卷起,形成美丽的泡沫。 图中红色的地方是显示氮(nitrogen)的存在,绿色是显示氢(hydrogen),蓝色是氧(oxygen),而紫色则是氦(helium) 。 真的谢谢你 |
骆 |
2006-08-28 14:27 |
骆
图数:
0
精品图数:
0
评图数:
102
注册:
2006年7月
|
不错,很漂亮~~ |
滕轩 |
2006-06-09 18:07 |
滕轩
图数:
0
精品图数:
0
评图数:
31
注册:
2006年5月
|
给人的感觉不想是照出来的,而象是做的, 太完美了! |
caikp |
2005-02-22 19:30 |
caikp
图数:
1
精品图数:
0
评图数:
116
注册:
2002年1月
|
跟踪技术不错!暴光正确! |
damonnikkor |
2004-07-29 21:23 |
damonnikkor
图数:
0
精品图数:
0
评图数:
79
注册:
2004年4月
|
是怎么计算暴光的啊 |
猩猩王 |
2004-02-03 21:50 |
猩猩王
图数:
13
精品图数:
0
评图数:
100
注册:
2004年2月
|
50定焦得如此足矣! |
翔宇 |
2003-11-26 06:19 |
翔宇
图数:
143
精品图数:
13
评图数:
808
注册:
2000年9月
|
深邃夜空里的一盏明灯。 |
jtj |
2003-11-26 03:25 |
jtj
图数:
0
精品图数:
0
评图数:
77
注册:
2002年11月
|
看着天空说句话,,,,,,,,,, |
Cantabile |
2003-09-10 05:34 |
Cantabile
图数:
6
精品图数:
1
评图数:
261
注册:
2002年4月
|
超新星!![]() |
emper |
2003-09-07 00:02 |
emper
图数:
1
精品图数:
0
评图数:
5
注册:
2002年10月
|
原图的火星,天王星,NGC7293 |
安徽无极 |
2003-09-03 18:38 |
安徽无极
图数:
2
精品图数:
0
评图数:
9
注册:
2003年6月
|
不错,能否上张原图的局部! |
黑夜 |
2003-09-03 09:12 |
黑夜
图数:
8
精品图数:
0
评图数:
103
注册:
2003年6月
|
用50MM定焦拍的?不像吧! |
作品点评
功能受限
游客无点评权限,请登录后再试